范蠡(一)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

 

范蠡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

范蠡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
   
   昔者越王句踐困於會稽之上,乃用范蠡、計然。〔一〕計然曰:「知鬥則修備,時用則知物,〔二〕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。故歲在金,穰;水,毀;木,饑;火,旱。〔三〕旱則資舟,水則資車,〔四〕物之理也。六歲穰,六歲旱,十二歲一大饑。夫糶,二十病農,九十病末。〔五〕末病則財不出,農病則草不辟矣。上不過八十,下不減三十,則農末俱利,平糶齊物,關市不乏,治國之道也。積著〔六〕之理,務完物,無息幣。〔七〕以物相貿易,腐敗而食之貨勿留,無敢居貴。論其有餘不足,則知貴賤。貴上極則反賤,賤下極則反貴。貴出如糞土,賤取如珠玉。〔八〕財幣欲其行如流水。」修之十年,國富,厚賂戰士,士赴矢石,如渴得飲,遂報彊吳,觀兵中國,稱號「五霸」。
   
   〔一〕〈集解〉:徐廣曰:「計然者,范蠡之師也,名研,故諺曰『研、桑心筭』。」駰案:范子曰「計然者,葵丘濮上人,姓辛氏,字文子,其先晉國亡公子也。嘗南游於越,范蠡師事之。」
   
   〈索隱〉:計然,韋昭云范蠡師也。蔡謨云蠡所著書名「計然」,蓋非也。徐廣亦以為范蠡之師,名研,所謂「研、桑心計」也。范子曰「計然者,葵丘濮上人,姓辛氏,字文,其先晉之公子。南游越,范蠡事之」。《吳越春秋》謂之「計倪」。漢書古今人表計然列在第四,則「倪」之與「研」是一人,聲相近而相亂耳。
   
   〔二〕〈索隱〉:時用知物。案:言知時所用之物。
   
   〔三〕〈索隱〉:五行不說土者,土,穰也。
   
   〔四〕〈索隱〉:《國語》:大夫種曰「賈人旱資舟,水資車以待」也。
   
   〔五〕〈索隱〉:言米賤則農夫病也。若米斗直九十,則商賈病,故云「病末」。末謂逐末,即商賈也。
   
   〔六〕〈索隱〉:音張呂反。
   
   〔七〕〈索隱〉:毋息弊。久停息貨物則無利。
   
   〔八〕〈索隱〉:夫物極貴必賤,極賤必貴。貴出如糞土者,既極貴後,恐其必賤,故乘時出之如糞土。賤取如珠玉者,既極賤後,恐其必貴,故乘時取之如珠玉。此所以為貨殖也。元注恐錯。
   
     范蠡既雪會稽之恥,乃喟然而歎曰:「計然之策七,越用其五而得意。既已施於國,吾欲用之家。」乃乘扁舟〔一〕浮於江湖,〔二〕變名易姓,適齊為鴟夷子皮,〔三〕之陶〔四〕為朱公。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,諸侯四通,貨物所交易也。乃治產積居。與時逐〔五〕而不責於人。〔六〕故善治生者,能擇人而任時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,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。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。後年衰老而聽子孫,子孫脩業而息之,遂至巨萬。〔七〕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。
   
   〔一〕〈集解〉:《漢書音義》曰:「特舟也。」
   〈索隱〉:扁音篇,又音符殄反。服虔云:「特舟也。」《國語》云:「范蠡乘輕舟。」
   
   〔二〕〈正義〉:《國語》云:句踐滅吳,反至五湖,范蠡辭於王曰:「君王勉之,臣不復入國矣。」遂乘輕舟,以浮於五湖,莫知其所終極。
   
   〔三〕〈索隱〉:大顏曰:「若盛酒者鴟夷也,用之則多所容納,不用則可卷而懷之,不忤於物也。」案:韓子云「鴟夷子皮事田成子,成子去齊之燕,子皮乃從之」也。蓋范蠡也。
   
   〔四〕〈索隱〉:服虔云:「今定陶也。」
   〈正義〉:括地志云:「即陶山,在齊州平(陽)〔陵〕縣東三十五里陶山之陽也。今南五里猶有朱公冢。」又云:「曹州濟陽縣東南三里有陶朱公冢,又云在南郡華容縣西,未詳也。」
   
   〔五〕〈集解〉:《漢書音義》曰:「逐時而居貨。」
   〈索隱〉:韋昭云:「隨時逐利也。」
   
   〔六〕〈索隱〉:案:謂擇人而與人不負之,故云不責於人也。
   
   〔七〕〈集解〉:徐廣曰:「萬萬也。」
  

 

 

 
   〈漢書.貨殖列傳〉:
   
   昔粵王句踐困於會稽之上,乃用范蠡、計然。〔一〕計然曰:「知鬥則修備,時用則知物,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見矣。〔二〕故旱則資舟,水則資車,物之理也。」〔三〕推此類而脩之,十年國富,厚賂戰士,遂報彊吳,刷會稽之恥。〔四〕范蠡歎曰:「計然之策,十用其五而得意。既以施國,吾欲施之家。」乃乘扁舟,〔五〕浮江湖,變姓名,適齊為鴟夷子皮,〔六〕之陶為朱公。〔七〕以為陶天下之中,諸侯四通,貨物所交易也,乃治產積居,與時逐〔八〕而不責於人。故善治產者,能擇人而任時。十九年之間三致千金,而再散分與貧友昆弟。後年衰老,聽子孫脩業而息之,〔九〕遂至鉅萬。故言富者稱陶朱。
   
   〔一〕孟康曰:「姓計名然,越臣也。」蔡謨曰:「計然者,范蠡所著書篇名耳,非人也。謂之計然者,所計而然也。群書所稱句踐之賢佐,種、蠡為首,豈聞復有姓計名然者乎?若有此人,越但用半策便以致霸,是功重於范蠡,蠡之師也,焉有如此而越國不記其事,書籍不見其名,史遷不述其傳乎?」師古曰:「蔡說謬矣。據古今人表,計然列在第四等,豈是范蠡書篇乎?計然一號計研,故賓戲曰『研、桑心計於無垠』,即謂此耳。計然者,濮上人也,博學無所不通,尤善計算,嘗南遊越,范蠡卑身事之。其書則有萬物錄,著五方所出,皆直述之。事見皇覽及晉中經簿。又吳越春秋及越絕書並作計倪,此則倪、研及然聲皆相近,實一人耳。何云書籍不見哉?」
   
   〔二〕師古曰:「形,顯見。」
   
   〔三〕師古曰:「旱極則水,水極則旱,故於旱時而預蓄舟,水時預蓄車,以待其貴,收其利也。」
   
   〔四〕師古曰:「刷謂拭除之也,音所劣反。」
   
   〔五〕孟康曰:「特舟也。」師古曰:「音匹延反。」
   
   〔六〕師古曰:「自號鴟夷者,言若盛酒之鴟夷,多所容受,而可卷懷,與時張弛也。鴟夷,皮之所為,故曰子皮。」
   
   〔七〕孟康曰:「陶即今定陶也。」
   
   〔八〕孟康曰:「逐時而居買也。」師古曰:「此說非也。言豫居貨物隨時而逐利。」
   
   〔九〕師古曰:「息,生也。」
   〈昭明文選.卷三十七.曹子建〈求通親親表〉〉:「夫自衒自媒者,士女之醜行也。」
   李善注:「《越絕書》曰:范蠡其始居楚,之越,越王與言盡日,大夫石賈進日,衒女不貞,衒士不信,客歷諸侯渡河津無因自致殆不真賢也。」
   〈昭明文選.卷三十七.曹子建〈求自試表〉〉:「文子曰:不為福始,不為禍先。」李善注:「文子曰:與道為際,與德為鄰。不為福始,不為禍先。范子曰:文子者,姓辛,葵丘濮上人也。稱曰『計然』,南遊於越,范蠡師事。」

 

 

 

從前,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上,於是任用范蠡、計然。計然說:「知道要打仗,就要做好戰備;瞭解貨物何時為人需求購用,才算懂得商品貨物。善於將時與用二者相對照,那麼各種貨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。所以,歲在金時,就豐收;歲在水時,就歉收;歲在木時,就饑饉;歲在火時,就乾旱。旱時,就要備船以待澇;澇時,就要備車以待旱,這樣做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。一般說來,六年一豐收,六年一乾旱,十二年有一次大饑荒。出售糧食,每斗價格二十錢,農民會受損害;每斗價格九十錢,商人要受損失。商人受損失,錢財就不能流通到社會;農民受損害,田地就要荒蕪。糧價每斗價格最高不超過八十錢,最低不少於三十錢,那麼農民和商人都能得利。糧食平價出售,並平抑調整其他物價,關卡稅收和市場供應都不缺乏,這是治國之道。至於積貯貨物,應當務求完好牢靠,沒有滯留的貨幣資金。買賣貨物,凡屬容易腐敗和腐蝕的物品不要久藏,切忌冒險囤居以求高價。研究商品過剩或短缺的情況,就會懂得物價漲跌的道理。物價貴到極點,就會返歸於賤;物價賤到極點,就要返歸於貴。當貨物貴到極點時,要及時賣出,視同糞土;當貨物賤到極點時,要及時購進,視同珠寶。貨物錢幣的流通周轉要如同流水那樣。」勾踐照計然策略治國十年,越國富有了,能用重金去收買兵士,使兵士們衝鋒陷陣,不顧箭射石擊,就像口渴時求得飲水那樣,終於報仇雪恥,滅掉吳國,繼而耀武揚威於中原,號稱「五霸」之一。

 

 

在吳越春秋的大時代中,范蠡以卓越而精準的眼光,扭轉乾坤,當他協助越王勾踐復國後,卻能看清楚「飛鳥盡、良弓藏;狡兔死、走狗烹」的道理,以完美的身影,離開驚濤駭浪的宦海,轉換跑道到商場上,創造另一個傳奇,在人生舞台上高潮迭起,如果沒有高人一等的智慧,孰能致之!

 



  忠以為國 智以保身

  陶朱公就是范蠡

 

  范蠡字少伯,楚國宛人,據《史記》記載:「少年佯狂倜儻負俗。」即說范蠡年輕時愛以瘋癲的樣子,突顯自己與眾不同的卓越才華,後來遇到文種,兩人相識相惜並一起由楚國到越國開創一番事業,世人譽他為 「忠以為國,智以保身,商以致富,聚財散財,成名天下。」他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、軍事、經濟界備受推崇的人物。現略述范蠡(陶朱公)一生的事蹟。

 

  范蠡在越王勾踐最落魄的時候,在越國輔佐越王勾踐,當勾踐被吳王夫差困於會稽山時,范蠡勸他「處危機時,最重要是先保全生命,那怕是卑詞厚禮,那怕是屈身以臣。」於是就有了臥薪嘗膽的故事,勾踐經「十年生聚、十年教訓」,勵精圖治洗雪了會稽之恥,成為一方的霸主。此時的范蠡卻意識到功高震主的危險。曾去信給文種:「我聽說天有四季的自然變化,春季生長萬物,冬季則萬物凋零,人也有盛衰的時機,發達到最高頂點,終究會走上衰敗的路途。唯有能明白進退存亡道理,不失為正義的人,才稱得上是個賢者。我雖沒有什麼才能,卻能清楚地掌握進退道理。」又修書勸文種:「飛鳥已散,良弓將被收藏;狡兔已被殺盡,良犬必被烹煮。越王勾踐相貌,頸長嘴尖,眼銳如鷹,步行如狼步,是個可與共患難,不可與共享樂的人,你若不離去,他將會加害於你。」范蠡的憂患意識,讓他在榮華富貴之前,顯現出廓然遠見,於是他悄然地駕一葉扁舟而去。文種的學問、能力和勇氣都不在范蠡之下,唯一不同的是范蠡以其坦蕩而了無牽掛的生命智慧,比企圖心旺盛的文種,更了解生命中的障礙,文種自認對越國勞苦功高,對越王有高度的忠誠心,對范蠡的警告深不以為然,最後落得用越王所賜之劍,自刎而死。

 

  商以致富 聚財散財

 

  《史記、越王勾踐世家》記載:「范蠡浮海出齊,變姓名,自謂鴟夷子皮,耕于海畔,苦身戮力,父子治產,居無幾何,置產數十萬。」

 

  《史記》敘述范蠡離越國後,浮船東海到齊國,隱姓埋名自稱「鴟夷子皮」,在海邊和兒子勞苦耕作,沒多久,置產數十萬。為何范蠡要自稱「鴟夷子皮」?所謂「鴟夷子皮」是用生牛皮製成的袋子,吳王殺忠臣伍子胥後,就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牛皮製成的袋中,范蠡認為他本來的下場也和伍子胥一樣,故以此命名來時時警惕自己。

 

  到齊國後,他將在越國從政時所用計然之策(註)運用在商業領域。

 

  他訂下經商的規則:「旱則資舟,水則資車。」二千多年前以農業為生,人民靠天吃飯,乾旱、水災在所難免,范蠡在乾旱時已預期到來年水運的所需;雨水豐足時,又早為旱季作準備,豐年時他大膽收購糧食,因為不可能年年豐收,這樣收進的貨物不愁賣不出去。同樣地,大旱年物價上漲時,他盡量拋售存糧,決不囤積居奇。就這樣他不但自己致富,也平抑物價,避免豐年物價低廉而傷害農民;荒年弄得民不聊生,對社會國家做出積極的貢獻。

 

  范蠡在齊國的經濟活動,使他在當地成了名,齊君又網羅他出任宰相,但他認為「居家則致千金,居官則至卿相,此布衣之極也,久受尊名不祥。」意思是說:「在家可賺得千金,當官可高居相位,對一介平民而言是最得意的事,但長久享有盛名,卻非吉祥之兆。」於是他歸還相印,散盡家財,遷徙到陶,自稱陶朱公。

 

  陶地居天下的中央,與各諸侯國四通八達,是貨物的交易地。於是決定在此落地生根,經營產業,起初從耕畜起家,繼而經商,逐什一之利,短短幾年又積累千萬家財,據《史記》記載,他在十九年之間,三次賺得千金財富,並把錢財分散給窮朋友和疏遠的祖戚。這種能捨有得的人格令人尊敬,所以太史公將他列入貨殖列傳第一人。

 

  范蠡一生充滿傳奇、務實及理性,傳奇之處在於他能洞燭機先,為越王制定「十年生聚、十年教訓」的政策,以時間換取空間,改變形式,與文種成為勾踐的左右手;務實之處在於不眼高手低,在穩定中求發展,理性之處則表現在能明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,全面察覺各項利害關係,這也是他何以能功成隱退。但最令人崇敬的是他那視功名如糞土,視錢財如無物的人格,在他當帝王名臣時,卻在大業初具時即「掛帆遠去」;當成為富甲一方的巨商豪賈時,卻又數次散盡千金,濟助天下窮人,他善於聚財致富又樂於施財濟人,這種行為成為世代相傳、共同推崇的一種美德,後代許多商人崇尚「陶朱遺風」並尊他為商聖。

 

  註:據唐代學者顏師古考據:計然者,濮上人,博學無所不通,尤善長計算,范蠡曾拜他為師。

 

 

 

《漢書》卷九十一〈貨殖列傳‧范蠡〉

昔粵王句踐困於會稽之上,乃用范蠡﹑計然。

計然曰:「知鬥則修備,時用則知物,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見矣。故旱則資舟,水則資車,物之理也。」

推此類而脩之,十年國富,厚賂戰士,遂報彊吳,刷會稽之恥。

范蠡歎曰:「計然之策,十用其五而得意。既以施國,吾欲施之家。」乃乘扁舟,浮江湖,變姓名,適齊為鴟夷子皮,之陶為朱公。以為陶天下之中,諸侯四通,貨物所交易也,乃治產積居,與時逐而不責於人。故善治產者,能擇人而任時。

十九年之間三致千金,而再散分與貧友昆弟。後年衰老,聽子孫脩業而息之,遂至鉅萬。故言富者稱陶朱。


陶朱公很有經商的頭腦。他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,判斷價格的漲落,即”論其(商品)有餘和不足,則知(價格)貴賤。”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,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;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,出現”一貴一賤,極而復反”的規律。這就很符合現代市場規律的。因為一種商品價格上漲,人們就會更多地生產,供應市場,這就為價格下跌創造了條件。相反,如果價格太低,就打擊了積極性,人們就不願生產,市場的貨物也就少了,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。故他提出一套”積貯之理”。這就是在物價便宜時,要大量收進。他說”賤取如珠玉”,即像重視珠玉那樣重視降價的物品,盡量賣進存貯起來。等到漲價之後,就盡量賣出。”貴出如糞土”,即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可惜地盡是拋出。 


但是價格漲落的原因在哪裡呢?



陶朱公生長在農業經濟時代,農產品是市場的最大宗、最主要的商品。農業有很強的季節性,每年氣候不同,產量了就不同,對市場價格有重大影響。所以滿足農業需要、為農業服務,就成為他經商的主要方向。他根據季節規律,提早儲備物資,即所謂”知鬥則修備,時用則知物”。就是說,像作戰之前要做好準備一樣,根據季節的需要(時用)就可以預知市場所需要的商品(知物)。 


季節和氣候變化是有規律的。他引用我國早已有的一條關于氣候變化的規律性的古語,作為預知農業豐歉的依據。這條古語說:”六歲穰、六歲旱,十二年一大飢。”這是說,每六年有一年風調雨順的上好年景,也有一個旱年,每十二年有個大旱年,也有一個水年。



根據這個規律,他豐年就大膽收進。因為不會年年豐收,收進的貨物不愁沒有機會售出。同樣,在大旱年物價上漲時,他就盡量拋售,不愁以後沒有進貨的機會。就這樣,他不但自己致富,也為平抑物價、避免豐收年谷賤傷農與飢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。



陶朱公的故事告訴我們,氣候資源的變化會造成豐收與歉收兩種狀況,對人們都有不利影響,並且通過商品交流這種不利影響會擴展到全國、全社會,但是,只要人們掌握了這個規律性,採用商業手段,通過賤買貴賣,是可以協調的。陶朱公也許是世界上第一個在認識上和實踐上都注意到氣候變化、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、農業對市場的影響,以及在該領域的對策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。 

 

 


計然之策

范蠡在史記中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物:司馬遷沒有為他立列傳,但在越王句踐世家中卻用他貫穿整篇,甚至整個後半段都是范蠡的故事。
這裏說他離開句踐的原因是要自己立業,但在越王句踐世家中則比較露骨地說是怕被句踐誅殺。


在打敗吳王夫差後,他深知句踐的為人是可以同患難,不可與共樂。在勸文種(另一個輔助句踐的大臣,後被句踐誅殺)一起離開句踐後,就如此篇所述改名易姓,跑到齊國海邊隱居,後又跑到陶定居。


之所以離開齊國,也是因為太出名,齊國人請他當宰相,才又散盡家財,逃到陶。他的治財方法在越王句踐世家說明的比較清楚:資本少時,身體力行,勤於賺錢。等資本累積到中等時,就用智力賺錢。


但是真要大富,則是智力不足以恃,而是要知道時勢所趨,利用時勢賺錢。這裏提到的是有資本後的方法,與時逐(利)而不責於人,能擇人而任時。很多聰明的人,常感嘆他的老闆才智遠不如他,但他卻屈居在老闆之下,有志難伸。

arrow
arrow

    平衡的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